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一角,一群来自双林小学的孩子们正驻足在邬宗岳烈士捐赠的两块来自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标本前,听老师讲“攀登”的故事:“我要将五星红旗插到祖国的最高峰上”。这是成都市双林小学开展的一节“行走在博物馆”的思政课,也是“双馨大思政”课程探索实施场景的一次新尝试。在成都市双林小学的老师们心中,思政教育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浸润心灵的芬芳;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扎根生活的温度。成都市双林小学用科创的智慧点燃理想,用人文的温情滋养品格,让每个孩子带着温暖与力量,在美好的影响中走向美好。
一、破题“双馨大思政”:党建引领科创与人文的双向赋能
教育部提出的“大思政”课程建设,强调教育要“走出课堂、联结社会、扎根时代”。成都市双林小学积极开展“双馨大思政”课程,“双馨”之“馨”,既是科创之智的芬芳,亦是人文之情的绵长;以“馨”为主题,创建党建品牌“馨党建”,旨在通过浓郁“馨”党建文化氛围,以“馨”党员改革攻坚行动为主线,围绕学校“双馨学堂,秀木成林”的办学目标,孕育学校文化,引领思政教育,践行“思政教育无痕融入教育教学行动”,引导学生在美好影响中走向美好。坚持从“思政引领力”理念中汲取养分,以“科创+人文”为双翼,构建“课程浸润、实践扎根、数字赋能、协同共生”的育人生态。思政教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每个孩子用科创思维解码时代命题、以人文情怀回应家国期待的成长叙事。为此,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域覆盖,人人都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浸润每一位双林的师生员工。
二、知行合一:让思政教育在真实情境中自然生长
(一)课程活态化:让大思政教育“活起来”
1.开发“32个成长关键词”班本课程矩阵
学校基于“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提炼出“品格凝聚力量,美好影响一生”的德育理念,构建学校“馨”品格课程。基于这个德育理念,基于“基础文明”这个底色和“现代文明”这个亮色,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进行提炼,突出学生的习惯、意识、能力和特长,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四大“馨”品格课程系列:礼理课程系列指向细节与习惯,意识课程系列指向责任与担当,仁爱课程系列指向尊重与热爱,智慧课程系列指向创新与超越。最下位的32个核心关键词,既是课程开发设计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地方。课程实施贯穿集体朝会、主题班会、寒暑假线上活动,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协同设计任务,如语文课结合“友善”主题开展“共读互助日记”,劳动课融入“节俭”主题组织“旧物改造行动”。评价上,学校建立“五维进阶标准”,以“责任”为例,如“责任”课程设置五维进阶评价标准:1.自我认知(明确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2.行动落实(尽力完成分内事务);3.团队协作(在集体中履行职责);4.问题解决(主动应对挑战不逃避);5.反思担当(勇于承认错误并改进)。通过关键词的阶梯式渗透,实现品格教育从认知到践行的闭环。
2.跨学科项目打破壁垒:科创与人文的双向滋养
真正的“大思政”,需要所有学科所有场域的同频共振,在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中,以“大思政教育”理念为牵引,聚合家校社之力,围绕身边的故事讲思政,让学生真正喜欢听、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到。构建“科创+人文”双轨融合的课程生态。通过教师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知行合一的多元主体对话评估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转化,实现国家课程在真实情境中的具身化、在地化融合。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等融入道法课堂教学,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为增强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在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的研究成果还获得四川省第二十一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一等奖,成都市第十九届基础教育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
科创思政课程群:以科学精神铸就报国担当。在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中融入“科学家精神”“科技报国”主题,开发《AI时代的中国创新》《北斗导航:家国天地的密码》等微课程,并依托“天宫课堂”、博物馆等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
人文思政课程群:用文化根脉滋养家国情怀。语文、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挖掘本土文化思政价值,开发《三星堆文明探秘》《杜甫草堂:家国情怀的诗篇》等专题课程。学生在赏析杜甫诗歌时,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现状,撰写《古今安居对话录》,将“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转化为社会责任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践行“知行合一”,让家国情怀从文化认同升华为行动自觉。
(二)实践场景化:让大思政教育“动起来”
仪式教育: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国旗班学生经数月训练,以标准正步护送国旗,全校齐诵《少年中国说》;新队员在国旗和对旗下入队宣誓,红领巾在阳光下闪耀,誓言在天空中回荡。
劳动育人:每班实行“岗位劳动制”,天天、周周、人人有劳动岗位,劳动育人从微小做起。校园农场的“责任田”由班级承包,学生记录番茄生长数据(科学),计算收益与捐赠比例(数学),撰写义卖倡议书(语文),制作文创产品,将义卖所得,为独居老人配送“爱心菜篮”,劳动成为连接知识、情感与责任的桥梁。
活动为伴:在四季流转中书写成长诗篇。三月春风起,孩子们执笔绘风筝,将科学课上的“空气动力学”化作漫天彩鸢;四月杏花微雨,指尖揉搓的中药香珠,在《本草纲目》诵读声中沉淀文化记忆;六月蝉鸣时,学科知识化身“秘境闯关”线索,孩子们解码古诗谜题、测量树影求高,在欢笑中告别学期。九月桂香满园,学生用剪纸肖像定格教师眼中的期待,把“师恩”刻进传统纹样;十月红旗漫卷,《少年中国说》的朗诵声与蜀绣社团的“锦绣山河”长卷交相辉映。四季十二个月,活动不是教育的点缀,而是让知识在泥土里生根、让品格在体验中拔节的成长诗行。
(三)协同网格化:让大思政教育“实起来”
大中小一体化:立足儿童认知特点,和理工附小、成大附中组成联盟,链接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大学、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中小学教师与高校导师联合教研机制,共同建设更加紧密大中小学思政教学一体化研究交流学习平台,实现价值观培育的循序渐进、学段接力。
家长课堂:以“红色家书共读”“家风故事分享”为纽带,构建家校共育新生态。学校组建“家长导师库”,邀请党员家长开设“红色教育微课堂”,工程师家长带领“职业体验工作坊”;开发“家庭思政微课”系列,用短视频记录祖孙三代讲述家训、手写家书的温情场景,让家风传承可视化、可感化。
社会资源:联动红色教育基地、国企实践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与成飞集团共建“大国工匠实践营”,学生化身“小工程师”组装飞机模型;绘制“红色教育地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打破学段壁垒:与高校共建“思政教育共同体”;共享博物馆、科技馆资源库,开发分学段研学手册,让思政教育在纵向衔接中实现深度生长。
三、数字赋能:“AI+思政”赋能新时代思政教育
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学校建立云平台广场为学生实践活动拓展虚拟空间,便于分享交流;改变道法课堂教学模式,引入AR+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思想教育具象化;研发思政教师数字人,赋予全学科课堂教学思政味儿,为学科+思政的跨学科实践搭建起认知桥梁。
学校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构建了“二十大关键词库”,并将其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图谱进行了关联,从而能够自动识别课程与二十大精神的融合点。在党史教育上,利用AI技术生成虚拟的党史人物,并结合数字人技术还原人物,为低年级学生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开启个性化学习路径,在思政课堂进行定制化的实践任务,深化学生的知行合一。引入“数字人”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AI古诗文对答系统,学生与“李白”穿越时空互动,传统文化学习兴趣提升。开展智能化效果评估,借助希沃智慧课堂的反馈系统,构建一个全面的“大思政教育评价模型”,全面深入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情况。创新AI教学模式,通过采用沉浸式课型(例如VR党史课堂)、交互式课型(如AI道德辩论)、任务式课型(智能实践打卡)等多种教学模式,成功地将不同课型全面覆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强师铸魂:以专业成长锻造思政育人生力军
学校以“三维赋能”推动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筑基——与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研究思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课题,破解“全面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难题;领航——开展“党员教师先锋行动”,通过“育人叙事分享会”“师德承诺墙”唤醒教育初心,让“四有”标准内化于心;辐射——组建“思政讲师团”,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各学科大小组教研,分享“双馨大思政”实践经验,将个体智慧转化为群体动能。
好思政,是好校长肩扛的时代使命,是破题学校高位发展的强劲助力;好校长,是保障思政落地的引领旗手,是推动思政深化的续航引擎。锚定大格局,集结大主体,打造大内容,探索大方法,整合大资源,落实多元评价,双林教育人始终坚持以此为核心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以我之实践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编辑:黄国兵 辛佳仪(实习)
川教融媒 1天前 4571
万春学校 3天前 1365
川教融媒 10天前 3843
川教融媒 10天前 5500
四川教育发布 1月前 5276
泸县教育和体育局 2月前 4460
成都龙泉驿光华东山学校 2月前 3819
四川教育发布 2月前 2363
新津人社 2月前 2093
成都和平街小学 2月前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