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记者 何元凯
“今年这生态水稻,又是大丰收哦。”初秋的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下院山村,稻田泛着金黄,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前,几位老人正坐在长椅上“摆龙门阵”,话里话外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和对下院山村越来越好的憧憬。
两年前,来自西华大学的驻村干部熊江来到下院山村时,这个户籍人口1672人的村庄,常住人口仅263人,其中95%是留守老人。问起村集体经济,村干部红了脸,无成型项目、无清晰思路,村集体没钱办事,年轻人外出务工,田地大片闲置。在与老党员交谈时,他们话里的遗憾更让人揪心:想学党的新理论却无固定学习点,党建活动“没抓手、没劲头”。
“支部无阵地、党员缺活力,何谈带领乡亲发展?”熊江认为,要让这个“空心村”焕发生机,应该从激活党组织“神经末梢”开始。他暗下决心,要把村党组织这根“主心骨”立起来。
走访中,熊江的目光被村口一间闲置旧屋吸引。“何不把它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他提出这一想法,立即得到村“两委”响应。在西华大学的支持下,20余万元专项资金很快到位。如今,一期改造已投入使用——党员有了明亮的学习室,村民办事有了舒适的歇脚点;二期规划的文化广场、公厕等设施即将动工。有了“根据地”,熊江一边抓实“三会一课”,邀请学校党委组织部来村开展党建蹲点指导,一边带领党员、致富带头人走出去,学习集体经济运营、产业农旅经验,到罗瑞卿纪念馆、烈士陵园重温入党初心。党员们纷纷表示:“走一趟,心里就亮堂了。”
支部强了,发展的引擎启动了。下院山村村支书何清是个“行动派”,前一天听熊江讲了发展生态水稻的构想,第二天就带着村干部行动起来。去年,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下院山村村“两委”成立合作社,把闲置田地变成“试验田”,种出的首批生态稻谷通过学校定制采购迅速售罄,万余斤稻谷换来了真金白银。今年合作社又扩种了30亩,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
此外,村里550多亩闲置土地推行集中托管,发展粮油种植的同时,还种起了金荞麦、虎杖等中药材。校友企业顺成蚕桑也加入进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通过桑叶采摘、桑枝修剪等农活挣钱。按规划,2025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1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 .7万元。
“田埂党课”上,西华大学学生党员在下院山村生态稻田插秧。(图片由学校提供)
作为高校选派的干部,熊江深知,西华大学的党建力量、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是下院山村发展的“隐形财富”。一次与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熊必刚的交流中,两人萌生了“把党课搬到田间地头”的想法。“田埂党课”由此产生,西华大学的师生党员很快走进了下院山村。他们不仅拿起农具,参与春种秋收,更发挥专业特长,把学校的专业技能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下院山村绿水青山中的一幅幅美丽乡村墙绘,正是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党员的手笔。他们还为村里的生态水稻设计了品牌形象和专属包装,让下院山村的生态稻米从“土疙瘩里的庄稼”变成了“有品牌的特产”。其他学院也纷纷加入:西华大学附属医院党支部来到村里开展义诊,大健康管理学院的师生教大家日常保健知识,机械工程学院的师生给村民讲解农机保养技巧,解决播种施肥中的技术难题。……
“田埂党课”特色品牌获得村民广泛好评。熊江借着这股劲儿,趁热打铁开展感恩教育,引导村民在实干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今年盛夏,下院山村遭遇旱情,熊江发起成立抗旱排涝志愿服务队。消息一传开,党员们带头报名,村民们也纷纷响应。大家挑灯夜战,扛着水管浇灌庄稼的场景,让熊江真切感受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不是口号。看着干裂的土地重新变得湿润,村民们感叹:“以前遇到困难只会‘等靠要’,现在有支部带头,我们心里有底、手上有劲!”
山还是那座山,村却已不是那个村。如今的下院山村,组织强了、人心齐了、产业兴了、村庄美了。这个曾经闭塞的山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前行。
编辑:周睿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
教育导报 16小时前 2034
教育导报 17小时前 2024
教育导报 17小时前 1861
教育导报 3天前 1946
教育导报 3天前 1811
教育导报 7天前 1531
教育导报 7天前 1785
教育导报 7天前 1595
教育导报 7天前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