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坐落于大巴山下的四川文理学院,携原创舞蹈作品《雨润巴山》亮相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的世界青年大学生互动交流活动主题晚会,受到广泛关注,迎来了学校美育成果的“高光时刻”。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学生的身影还闪亮央视春晚舞台,学校教师获得市厅级以上的文学艺术与体育类科研资助项目200余项,累计有20万人次的学生参与了美育实践活动……
自教育部提出以“浸润”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目标与路径的新理念,一体化构建学校美育工作的推进策略,四川文理学院不断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积极开展美育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活动,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形成了“四元协同·五维并举”的美育教育体系,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四元协同
构建“美育浸润共同体”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印发后,四川文理学院不断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通过学校“绘”美、教师“施”美、学生“乐”美、社会“合”美,形成了“高校引领、中小学协作、政府部门统筹、社会资源滋养”的四元协同机制更加完善的美育新生态。
学校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美育教育规划,统筹推进美育工作落地落实。对于美育工作,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抓落实、二级学院全力配合、师生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美育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区域美育存在的学段割裂、资源不均、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明确提出构建以“浸润”为核心特征的引领式、全学段、全方位、立体化的美育育人新生态。将高校的引领力、中小学的主阵地作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力、社会资源的滋养力熔铸为一体,“四元协同”构建“美育浸润共同体”。
例如,针对所在区域大中小各学段美育目标缺乏系统性规划、内容衔接不畅、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不一,导致美育滋养链条中断,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育人合力的问题,四川文理学院依托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普及基地,建立美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共同体。确立了项目总体改革框架,制定了分阶段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引导全体教师立足岗位职责,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美育作用。老师们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讲述美育,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美育知识;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指导美育,让学生在文艺活动中体验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美育,让学生在参与和感知过程中陶冶情操;在艺术展演中激活美育,让学生在展演活动中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人人主体、面向人人的育人机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公共美育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跨学科美育融合课程,引入地方具有地域特点的特色美育课程等,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修读美育类课程、加入文化艺术类社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第二课堂和艺术展演活动。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四川文理学院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全校师生定期为乡村振兴、社区服务和中小学教育提供美育资源,开展美育浸润活动,以大美育浸润美好心灵,以学校美育带动社会美育。
创新路径
“五维并举”推进美育浸润
“以美育浸润教师”是美育浸润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文理学院重视教师的美育素养,搭建“三平台”,实现文理学院美育师资队伍的提升。
首先,学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编印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开展校本培训。自编教材《大学书法》等被列为四川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近5年,学校教师共获得市厅级以上文学艺术与体育类科研资助项目200余项。学校还建立了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等多个文化艺术类科研平台。
其次,学校发挥了高校人力、场馆等优势,主动承担中小学校大型艺术活动展演、艺术体育类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也邀请中小学校艺术体育教师和地方艺术体育人才进学校开展研讨活动。近5年,学校组织开展中小学艺术与体育类教师培训1000余人次。通过提供指导服务,学校师生也在指导中不断学习成长完善,系统制订浸润行动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指导服务工作。
最后,学校聚焦教师个人美育素养,搭建了学历提升平台,修订了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鼓励美育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做访问学者,也招聘一部分高层次美育类人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美育工作时,四川文理学院以“浸润”为目标,创新提出“五维并举”机制,即课程教学一体化、实践活动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资源平台一体化、研究推广一体化。依托高校学术优势,通过联动区域内中小学和县(市、区)教育局,举办区域研讨会,建设成果普及基地、示范基地校等,推广应用美育成果,保障浸润成效落地生根。用“高校智库”把“课程、实践、师资、资源、研究”五根线拧成一股绳,让美育像空气一样浸润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位师生。
“五维并举”机制在提升美育师资队伍水平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四川文理学院通过行动研究、课程开发,构建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大中小学教师联合教研团队,系统设计各学段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深度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元素,开发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建立课程实施反馈与修订机制。
另一方面,建立了“高校导师挂职驻校指导”“中小学教师进高校研修”“师范生顶岗实习”等机制,定期组织跨学段、跨学校的美育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推动大中小学教师协同研修、资源共享,创新一体化师资发展模式。一体化教研与培训机制有力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美育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涌现出一批美育骨干教师。高校教师在指导实践中反哺理论,实现了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的无缝衔接。
面向人人、人人参与
构建大美育生态
把美育课堂开到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等,把优秀的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请到学校来,收集优质网络数字资源,作为学校的“大美”教育资源。
四川文理学院立足地方文化发展目标,主动对接地方需求,完善美育课程、师资、场馆等,推动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课堂是美育教育的核心环节,学校坚持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相结合,推动形成面向人人的美育课程体系,将美术与书法、音乐作为申硕学科建设,将设计、舞蹈、戏剧与影视等作为重点培育学科;将专业美育与通识美育相结合,以专业美育为基础,以通识美育为拓展,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
课堂外,为了让“大美育”浸润每一个学生,四川文理学院打造面向人人的校级品牌美育活动,围绕“讲、唱、舞、演、奏、绘”等形式,搭建多元、互动的展演平台;打造面向学科专业的院级品牌美育活动,鼓励学生围绕学科专业生产原创作品,让更多学生在美育活动中提升审美素养与实践能力。
各学院打造自己的美育品牌活动,例如文学与传播学院开展“文化传媒节”,音乐与演艺学院开展室内乐音乐会,美术学院举办师生作品联展,教师教育学院开展舞蹈精英班、朗诵精英班、主持团、心语合唱团等……学校还有星光文学社、晨曦国学研究会、月华诗社、蒹葭汉服社等47个美育类社团。
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艺术“三下乡”,参加送文艺进学校、社区、企业、部队等美育实践活动8000余人次。学生们根据活动主题和达州历史及独特的巴山文化创作参演作品,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学校通过美育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教社区居民绘画、书法,开展文艺汇演;为孩子们举办手工、音乐、艺术创作活动;在特殊机构为残障人士组织艺术疗愈活动。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师生们开展了1800余个艺术课程与文化活动,服务6万余人次。
在“以美育人”大美育生态下,四川文理学院的学生在近三届全国、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了10余项国家级奖励和50余项省级奖励,获奖作品总数和获一等奖数量均名列全省前茅。同时,全校累计有超过20万人次的学生参与了美育实践活动。
(程碧英 杨荔)
编辑:周睿 审核:杜蕾 终审:倪秀
教育导报 5天前 1967
教育导报 5天前 2011
教育导报 5天前 1733
教育导报 7天前 2366
教育导报 9天前 2053
教育导报 9天前 2047
教育导报 9天前 1885
教育导报 9天前 2087
教育导报 12天前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