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AI思政课像是一位智能向导,用生动的故事、可视化的时间轴把书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AI还会根据我的疑问拓展相关知识,新奇又高效。”近日,四川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大一新生陈同学在课后分享自己对AI思政课的感受。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当下,四川大学推动AI与思政课建设的融合,目前已建成7门AI思政课程,从能力培养、问题解决、知识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打造课程体系,不仅促进了理论教学与数字技术、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更依托大模型及个性化学习系统,让思政课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教学。
打造三维课程图谱,让理论知识“看得见、理得清”
“真是豁然开朗!点击屏幕上的‘物质与意识’知识点,就能展开一个可视化图谱,连‘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自我意识’的延伸案例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学生们在思政课教师魏泳安的引导下,熟练操作着“大川数马”思政课程数智融合平台,屏幕上的知识图谱以树状结构层层展开,不同知识点的逻辑关联、重难点标注、配套案例一目了然。
回忆起传统教学模式,魏泳安感慨颇深:“以前讲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光在黑板上画框架、讲案例就要花10多分钟,学生还未必能理清逻辑。现在有了知识图谱,教材里的知识点被梳理成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网络,不仅有理论阐释,还搭配了相关资源和随堂测评,学生理解起来事半功倍。”
如此直观的图谱,并不是AI自由生成的结果。“通用大模型能处理海量信息,但难以精准把握思政课的精髓要义,难以满足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建华解释道。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团队详细梳理统编教材,补充相关素材,再由技术团队进行结构化处理,最终构建起“知识图谱、问题图谱、能力图谱”三维课程图谱。
其中,知识图谱以教材为纲,搭建起系统的理论知识网络;问题图谱则聚焦教材重难点、社会热点、学生困惑,建立从问题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关联链条;能力图谱则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梳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
为确保AI输出内容“不跑偏”,四川大学还建立了校准机制。“技术层面先过滤部分信息,专家团队再审核表述的准确性,最后结合师生反馈进行优化。”李建华说,“课后,我们收集学生对AI内容的评价,比如案例是否贴合生活、解读是否易懂,这些数据会用来持续优化模型参数。”
全流程伴学,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同学们,请打开四川大学AI思政课微信小程序,完成这道关于‘两山’理念的选择题,提交后大家能实时看到全班同学的选项分布。”日前,川大思政课教师张学昌在屏幕上调出答题界面,开启了一堂充满互动感的教学。“有41%的同学选A,这部分同学请注意,这道题的核心是理解‘两山’理念的辩证关系,我们结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案例,再深入分析……”张学昌顺着统计图的数据调整教学重点,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
这堂高效、互动的课程,是四川大学以AI优化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缩影。针对传统思政课堂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现象,该校将AI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全流程,实现课前智能备课、课中灵动共创、课后助教伴学。
记者看到,张学昌打开“大川数马”思政课程数智融合平台,平台内有智能备课板块,可以自动生成教案、课件和测试题。张学昌感慨道:“我们只需在此基础上做个性化调整,备课效率就大幅提升,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据了解,该系统还可以进行课前任务推送,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赋能课中的精准教学;实时追踪权威媒体发布的时政新闻、政策解读,同步收录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专家的前沿研究成果,经学校专家团队严格审核后,快速挂载到课程图谱中。
课中环节,四川大学打造的AI助教“马晓理”更是成为学生眼中的“思政小老师”。这个卡通形象的智能助教,能实时捕捉学生的提问频率、互动时长、答题正确率等数据,生成动态学习热力图,让教师更加精准地把握学情。“马晓理”还会生成个性化讨论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推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人机互动深度融合。
课后,“马晓理”又化身“随身助教”,为工科生推送技术伦理的相关案例,为文科生补充经典论述,实现“千人千面”的伴学支持。“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能在AI思政课上问‘马晓理’,它会用案例和图表帮我梳理思路,还提供背景知识拓宽视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王同学说。
注重多元评价,让育人成效“评得准、传得开”
在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公室,有一沓学生的思政课综合评价报告。这上面不仅有“课程学习时长82小时”等客观数据,还有教师评语、同学互评等主观意见。
“以前思政课评价就像单纯的分数,学生平时的思考深度、参与度体现不出来。”李建华坦言,为打破评价维度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局限,学校以AI技术为支撑,构建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客观评价维度上,AI系统通过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轨迹,生成客观的学习行为分析报告,系统性呈现学生学习重难点与热点词云,为学业评价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而在主观评价机制上,则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评价主体,教师从专业教学角度对学生的理论理解、思维能力和价值取向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反思自身学习成效并客观评价同伴的学习表现,既发挥了教师的专业引导作用,又巩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四川大学“大川数马”思政课程数智融合平台已累计服务校内师生2 .7万余人,教师备课效率提高40%以上,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超30%。值得一提的是,该校通过“慕课西行”活动、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将AI思政教学资源辐射至海南医科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让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
“未来,我们会继续优化AI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着力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李建华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持续探索强感知、善互动、能干预的智能化方案,为全国高校智慧思政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川大路径’。”
来源:教育导报
编辑:黄宇武
川教融媒 12小时前 3583
川教融媒 17小时前 3455
川教融媒 17小时前 3561
川教融媒 17小时前 6003
川教融媒 18小时前 3515
川教融媒 18小时前 4461
川教融媒 1天前 3345
川教融媒 1天前 5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