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以新理论新思想为指导 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 学思想 大家谈④
[四川教育发布网]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5月16日
  查看:5465
  来源: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

以新理论新思想为指导

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民族教育处处长  胡银安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注重把主题教育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与推动实践相结合,与事业发展相结合,高质量深化理论武装,高水平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高标准抓好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重点任务。

一、扛牢为党育人政治责任

坚持从政治上统领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引导各地各校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地落实,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不折不扣得到执行。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建强战斗堡垒,把牢主导权、话语权。树牢安全底线思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做好教育改革政策宣传解读,筑牢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防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二、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深入贯彻教育部等十一部门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我省实施方案,督促各地各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课程计划,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深入推进各族师生混校混班混住和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积极打造“石榴籽”主题校园文化,办好校园舞台剧展演、各族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和万名师生互访互学活动,支持创建10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师生充分认识“四个共同”,树牢“四个与共”,坚定“五个认同”。

三、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

制定实施《学前学好普通话2.0五年行动计划》,改造薄弱园(点),打造学普基地,稳步清退无“双证”辅导员,强化普通话和保教保育培训,确保适龄儿童“应普尽普”,大班儿童普通话合格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教材,确保到2025年民族文字授课学校实现全覆盖,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实现“一张试卷考试”,一种方法计分,退出汉语水平考试。加大民族文字授课教师培训,确保95%以上教师转型上岗。

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大力推进学前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保基本、促入园为重点,优化乡村园(点)布局,增加学位床位,创新入园方式,多渠道推动边远村寨、牧业点幼儿入园,确保“应入尽入”;学前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加快推进学前普及普惠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控辍保学常态化清零新机制,整治轮流请假、轮流旷课、打工入寺现象,确保“应读尽读”。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深入推进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化解“大班额”“大校额”。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指导以州规划高中阶段学校,加快化解超大学校,撤并整合薄弱小规模学校,打造区域性优质高中、县域精品综合高中和区域综合高中。依托“天府第二粮仓、中国农业硅谷、清洁能源基地、钒钛之都、优质肉奶基地”建设,布局建设高品质农(牧)业、个性化文化旅游融创、高新材料等专业,打造知名实训基地。

五、全力打造“永久牌”专业化人才队伍

坚持“引”“育”并重,统筹盘活教师资源,推动按“两教一保”标准配备“一村一幼”辅导员。用好用活现有编制和“优师计划”等支持政策,支持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阿坝师院等布局在民族地区的高校办好师范专业,多培养“服水土”“留得住”的合格师范生。统筹国培、省培计划,分类分项实施靶向培训;统筹帮扶力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试题设计、信息化技术运用等方面能力。支持以州规划建设教研培和信息化一体化中心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培育本土专家,开发本土资源。试行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导师制。

六、构建倾斜政策新机制

围绕“集中规模办学、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提升教育质量”,集中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建设有效益、有影响、管长远的项目。调整优化免费教育政策,落实生活费“家长负担为主、国家补助为辅”政策,做到该家长负担的政府不兜底,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于质量提升,加快解决教育廉价但群众满意度不高、高价择校问题。准确把握“双减”政策,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学业合理负担机制,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做好延时服务,提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水平,做到该“减”的“减”到位,该学的学到位。争取实施普通高考特殊招生政策,保持学生本科入学机会稳定。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落地民族地区为重点,用好用活省内外校对校帮扶、“组团式”帮扶、“四川云教”等力量和资源,指导优质学校到民族地区学校领航办班,牵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组织动员优秀教师、年轻家长和当地爱党爱国社会人士协同承担家庭教育,构建民族地区特色家庭教育新机制。

【编辑:刘小菲(实习)】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