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广元市教育系统“四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川教育发布网]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9月19日
  查看:5790
  来源:广元市教育局

广元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创新“开设特色课堂、开办民族班级、开创特色研学、开展教育帮扶”四举措,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石榴果”,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开设特色课堂促进中华文化认同。一是开设民俗课堂。各中小学将川北号子、锅庄、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引入课堂,在“9+3”学校举办藏历新年、彝历新年等方式,让青少年学生了解各民族习俗文化。以“同运动·一家亲”为载体,结合学生不同学段特点,开展踢毽子、滚铁环、放风筝、抽陀螺、跳皮筋、走高跷等形式多样、妙趣横生的民俗体育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二是开设非遗课堂。将广元地方非遗文化唤马剪纸、麻柳刺绣、白花石刻等引入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成立社团、作坊把非遗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弘扬民族文化。苍溪县唤马小学定期举办剪纸大赛,创作民族团结进步、同心抗疫等主题剪纸作品1000余件,其中12件被国家、省博物馆收藏,4件成为亚运会赠品。朝天区麻柳小学开设刺绣课,聘请“麻柳刺绣”国家级传承人张菊花辅导,培育非遗传人。三是开设自然课堂。利州区树德小学利用农场、山林等自然资源,建设“森林课堂”“宇宙教室”,打造“四路五园八区”(四路:初心路、长征路、楠林路、枫林路;五园:红色文化园、文创教育园、国防教育园、艺术教育园、劳动教育园;八区:畜牧区、家禽区、药材区、花卉区、生活技能区、水产区、林果区、果蔬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创新教育等,厚植家国情怀。朝天区羊木小学邀请民间艺人为辅导教师,开设打铁、酿酒、舞狮、土陶、舂米、打铁、推磨等7个极具农耕特色的实践课程,打造各族学生喜欢的“天地课堂”。

二、开办民族班级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人才。一是融合办班。全市现有民族学校3所、“9+3”职业学校6所。9+3”职业学校累计接收“9+3”学生9953人,现有“9+3”在校学生人数居全省第二。学校采取混班混住、亲情化管理模式,实施自主管理和“一帮一”机制,让各族学生相互学习,平等相处,为社会输送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1万余名。二是衔接办班。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民族地区组建中高职衔接示范班,在创新实验班、工作室培养中注重吸收民族同学,积极培养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藏族学生杨丽两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彝族学生丰日呷获得国家专利。三是集中办班。广元市树人中学开设青海“玉树班”,招收民族学生680余名,“玉树班”高考连创佳绩,每年考入本科院校学生保持在95%以上。广元市利州中专以省级示范护理专业为引领,与西藏那曲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办“西藏那曲护理班”,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回到当地医疗机构就业,其中升入高校深造30余名。

三、开创特色研学增进民族文化自信。一是开创“探寻五迹”研学模式。充分挖掘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人文和产业资源,创立“探寻五迹”研学实践模式。以剑门关、翠云廊、明月峡、曾家山、唐家河等为自然地理研学旅行基地,探寻自然奇迹,感受奇特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以昭化古城、皇泽寺、千佛崖摩崖造像、市博物馆等为文博研学旅行基地,探寻蜀道古迹,感受先秦、三国、隋唐等历史文化。以苍溪红军渡、旺苍“红军城”、木门会议遗址等为红色教育研学旅行基地,探寻长征足迹,感受伟大的红军精神。以081电子工业园区、亭子口电站、芳地坪风力发电站等为现代化建设研学旅行基地,探寻科技发展轨迹,感受科技进步和人民创造精神。以武则天、黄裳、李榕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和白花石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历史人文研学旅行基地,探寻川北文化印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通过“探寻五迹”,培育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怀。二是实施情景式研学。各中小学严格落实国家关于研学实践要求,定期组织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户外、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旺苍县东河小学每年一度的“红军节”,通过设置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红军长征场景,让学生切身感知红军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品质。青川大院民族学校、蒿溪民族学校在研学中开展故事汇活动,通过讲述“彝海结盟”“半条被子”等民族团结故事,让学生感悟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意义。三是开展东西部交流。广元市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研发“蜀道行”“天府行”“华夏行”精品线路3条、研学课程40余门,组织全市各族中小学生赴新疆、西安等地开展“践行二十大·壮丽华夏行”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见证祖国伟大成就、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开展教育帮扶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一是推行“巴蜀儿女进天山”温暖工程。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巴蜀儿女进天山”教育援疆项目温暖工程,先后向南疆3地9县的140余所小学和幼儿园输送了留得住、用得上、爱学生的优秀毕业生680余人,目前有375人扎根新疆、投身新疆教育事业,充实了新疆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提升了基础教育水平,为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开展凉山支教。全市教育系统相继选派五批次60余位优秀教师赴凉山州支教,每批服务三年,支教老师经验丰富,业绩优异,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目前,我市仍有7位优秀教师在凉山州雷波县瓦岗学校支教。三是实施“纳雍教育帮扶计划”。贵州省纳雍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地区。为让纳雍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大学,广元外国语学校于2000年起招收贵州纳雍家庭贫困学生,现已毕业13批共计565名,95名学生在读,已毕业学生高考一本上线率100%,被“双一流”大学录取率99.2%,1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

【编辑:黄国兵】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