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与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启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
“你是否想过,化学课本里的反应方程式能让被污染的河流重获清澈?”11月4日,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胡远思,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从自身的科研实践出发,带领中学生们从课本出发,直达环境治理的最前沿,引得大家惊叹连连。

当天,西南交通大学与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签署合作备忘录。两校代表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基地和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揭牌,共同启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项目,着力构建“高校赋能中学、中学衔接高校”的协同育人体系。
中学生正处于知识拓展、兴趣分化和高中选科的关键时期,如何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对此,西南交通大学发挥学科资源与育人优势,选派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讲师团,与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共建系列课程,通过“课前沟通—课中协助—课后反馈”的全流程质量管理机制,精准把握学情,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一线实践经验,转化为中学生们听得懂、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记者注意到,两校共建的课程围绕专业认知、学科衔接、生涯探索三大维度,包括专业启蒙、学科融合、实践体验、生涯规划四大模块,组成了渐进式课程框架,内容覆盖物理、数学、信息技术、地理、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
在设计上,该系列课程注重把内容的前沿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将大学学科理论的专业化和中学课程知识的基础化相结合。例如,环境科学领域的课程带领学生们探索化学在治理污染水资源上的应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课程则揭示高铁“快”和“稳”背后的物理奥秘……这些内容既与中学知识相衔接,又展现大学学科的魅力。
这样一场高校与中学的“双向奔赴”,让台下台上的学生都从中获益。
“这对我们开拓眼界、发展兴趣、规划未来很有帮助。”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三学生袁培琳说,以前,对于学习各个学科以后究竟是做什么,同学们并不完全清楚,通过西南交通大学分享的课程,大家对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有了具象化的体会,“就像探索知识的征途上有了一座灯塔。”
“从自己学到跟人讲,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锻炼和成长的过程。”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郦炫竹是讲师团首批成员,他介绍,备课过程中,讲师团团成员们重新翻阅了中学课本,大家互相讲课评课,整个磨课过程不仅让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也让研究有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据悉,两校此次共建还将把大中小学学科课程作为基础素材,系统化构建一套高质量的“大学专业先导”视频课程资源库,并紧密结合实施过程中收集的学生反馈进行动态完善,最终形成一份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平平谈道:“通过共建,两校将协同设计大中小学育人目标、内容、方式与评价机制,着力实现各学段纵向衔接、各类课程横向协同,形成功能互补、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来源: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