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从“一个都不能少”到上门开“处方”,泸州三代老师的家访故事
时间:2024-10-08 14:58:09   来源:四川教育发布   查看:3094

9月,开学季,又到一年家访时。

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教师要通过实地、电话、QQ、微信视频连线等多元化沟通手段,深化家校联动,班主任每学期每生至少开展一次联系……

家访是社会如何看待教育的一面透镜,同时也是城市记忆的一扇小窗。日前,记者采访了泸州市三名教师,讲述不同时期的家访故事。从30多年前家访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到20多年前一日为师“一生为母”的信任,再到如今开出“家庭处方”的坚守,家访的内容“变”了,但老师的信念、家长的愿望依然“不变”。

1991年家访   一个都不能少

秋季学期延迟开学,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中心学校副校长肖华没有闲下来,和老师们一起商量新学年家访的事。

肖华(右四)开展家访活动。

当了33年教师的肖华,也将家访坚持了33年。“我刚当老师那几年,家访的主要任务是翻山越岭,从地里、家里把学生‘拽’回教室,跑烂鞋也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肖华说,现在农村交通好了,家访方便多了,也不用去“拽”学生了。

1991年8月,肖华从师范学校毕业,到水潦彝族乡中心校工作。报到的第二天,一位老教师带着他做家访。说是家访,其实是给家长做工作,让孩子们开学能如期返校。

肖华记得,第一次家访到的是“六合门”,那一带有好几个学生。看到老师,光着脚、背着沉甸甸猪草的孩子低声说:“我爹妈在山上干活,不晓得好久才回来。”同行的老师说,孩子家庭困难,去年就差点辍学,做了好几次他父母的工作,才把他送到学校,学费也拖了一两个月才交清。那天,他们在村口等到太阳下山,还是有两个孩子的父母没有见上面。

在肖华看来,孩子们对老师家访既盼又怕。老师来了,会想办法为他们争取读书的机会;怕的是没有钱交学费,父母也为难。“为了让孩子上学,有时要家访两三次。”肖华说。

两年后,肖华调到石厢子彝族乡中心校,一直工作到现在。他记得,1990年至2005年前后的家访,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回到课堂。山里的家长不懂读书成才的大道理,但他们知道,唯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然而,那时绝大多数家庭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孩子的学费是家庭重要的开支之一。有一次,肖华走了数十公里山路来到学生家。学生父母年龄大,身体不好,一家人住的土坯房摇摇欲坠,看到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肖华心头一紧:能帮一个是一个。在肖华的努力下,孩子得到政府、社会组织等的资助,得以重返校园。

这并非肖华那些年家访的个案,一些曾经面临辍学的孩子,因为一次次锲而不舍的家访,被“拽”回学校,最终走出大山看见更精彩的世界。肖华告诉记者,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制度,但城市和农村存在差距。2006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全国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孩子们都能上学了,家访更多是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肖华说,只要走得动,会继续家访,见证学生的成长,传递教育的温度。

2001年家访   一日为师一生为母

即将开学,泸南中学教师余云珍梳理了新一轮家访名单:小张情绪波动大,小吴家庭变故,小杨有早恋倾向……

余云珍(右一)开展家访活动。

从教28年,余云珍当了25年班主任,在泸县奇峰中学、泸南中学教过上千学生。“听到孩子们喊我‘余妈’,就特别亲切。”余云珍说,2001年的一次家访,让她真正体会到一日为师一生为母的责任。

余云珍至今还记得林晨(化名)刚上初中时的样子:高高瘦瘦,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上课时经常歪着脑袋思考。临近半期考试,林晨找到余云珍,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想请三天假。”

马上要考试了,为啥要请这么多天假?余云珍有些不解。平时大大咧咧的林晨急得流泪:“我爸爸摘胡豆叶,手受伤了,我要回去帮他干农活。”

余云珍曾听林晨的小学老师说过,她家条件不太好,到底有多糟糕?当天放学,她决定和林晨一起回家,做个家访。“用家徒四壁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余云珍这才得知,林晨很小时,父母分开了,父亲农闲时在外打零工补贴家用,农忙时回家种庄稼。林晨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每天放学回家,割猪草、喂猪、挑水、做饭,干完家务才做作业。林晨缺少母爱,得到的父爱也是微乎其微,但她阳光、乐观、勤劳。

得帮帮林晨。周末,余云珍召集班上的同学,去林晨家帮忙摘胡豆叶,一个周末就干完了。林晨初中三年的学费,余云珍承担了。“最开始,我担心会不会伤及她的自尊心,后来发现这些都是多余的。此后,林晨和同学的关系更亲密了,她的生活费少,大家就把菜打在一起和她分享。”余云珍说,林晨没有辜负大家对她的期望,高考考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有份不错的工作。“她结婚、生子,人生的每一次大事,都会和我分享。今年暑假,我旅游到了她生活的城市,我们聊起初中生活,聊到未来,看到她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余妈’我也很欣慰。”

这些年,余云珍做过很多家访,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家长。有的孩子倔强、执拗;有的缺乏自信,挫败感强;有的家庭离异,孩子变得孤僻;有的父母自负,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有的家庭对孩子期望高,给孩子的压力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尊重和爱。我想通过我的努力,给他们母亲般的关注和爱。”余云珍说,老师和孩子的相遇也是一种缘,要在有限的三五年里,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给予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余云珍教过的学生,如今在不同城市学习、生活,但大家仍保持联系。有的学生时不时去她的QQ空间看看,留下几句肺腑之言:“我们的学习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您没有放弃我们。您让我们懂得生存的本领和人生的意义……”

2024年家访  不一样的“家庭处方”

9月1日一大早,忠山学校2020级1班班主任钟传燕提着课本,带上家访笔记本,敲开小宇的家门,开启新学期家访之旅。

钟传燕(右一)开展家访。

小宇接过钟传燕手中的课本,开心地说:“老师,您怎么来我家了?我的暑假作业做完了哦。”

“老师不是来突击检查作业的。推迟开学,我把课本给你带来,预习一下。”钟传燕拍拍小宇的肩膀,师生二人有说有笑。

这并不是钟传燕第一次来小宇家。“幺儿上学期前半段的状态不是很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们沟通后,孩子的变化大,课堂上和老师互动多,下课主动和同学分享开心事……”钟传燕翻开家访笔记本,和孩子妈妈聊开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钟传燕从孩子口中得知父母工作忙,经常加班,有时候周末也没在家。孩子慢慢长大,从言语中看得出,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这次家访,钟传燕和小宇的父母来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为他们开了一份“家庭处方”:工作再繁忙,也挤一挤时间,和孩子一起享受亲子时光……

敲开一户学生的家门,打开的则是一扇心门。走进小微(化名)的家,钟传燕与其聊暑假旅游“。假期耍好了,新学期就要加油干哦。”钟传燕侧面提及小微期末考试中的小失误。小微这才告诉她,课上同桌找她聊天,没控制住,注意力就不集中了,知识点没理解完全。找到问题的症结,钟传燕在家访笔记本上这样写道:适时调整座位,定期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

每到一家,钟传燕都会问问孩子的假期情况:是否学会了新技能,对新学期有哪些期待?钟传燕发现,多数家长、孩子都有假期规划,有的还有爸爸妈妈一起参与的“家庭课表”。

工作10多年,钟传燕为什么坚持家访?她给记者讲述了第一次家访的故事:调皮的小龙(化名)在食堂摔碗打闹,她装作若无其事,放学后让小龙邀请她到家中吃饭。饭桌上,钟传燕引导小龙主动认错。此后,小龙从“不客气”变得“客气”,主动帮助同学。

钟传燕说,这次家访对她触动很大“。只有把脚步迈进学生家门,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开出适合每个孩子的‘家庭处方’,以便‘对症下药’。”这些年来,钟传燕的家访极具个性:“6年全覆盖,年年不重样,月月有相见,周周不欠账”,为100多位家长找到了解决孩子教育实际问题的“家庭处方”。

网络时代,在微信、QQ里和家长联系方便,还要什么家访?但钟传燕说,家访是一场灵魂教育的旅行,虚拟世界的交流比不上面对面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家中,家长们的心融化了,真正的家校共育就发生了。

编辑:黄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