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2025年四川省“最美教师”|何武全:巴山夜雨润桃李

何武全

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四川省宣汉中学高2025级年级主任。系达州市骨干教师、“四有” 好老师,带领团队获评“达州市十佳优秀教研组”。

四川省宣汉中学坐落于川东北大巴山麓,日出时分,山间薄雾漫过校园。每天清晨6点,年级主任、语文教师何武全总会准时站在教学楼前,目光扫过走廊、教室,像是在守护即将苏醒的孩童。

30载教育生涯,岁月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曾经乌黑的头发日渐花白,脸上的皱纹渐渐加深。然而,他并不在意这些变化,而是把对教育的热爱化作了专业成长、引领团队、呵护学生的实际行动。“陪伴、见证一届又一届学生成长成才,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他说。

先行者:做一名永不停歇的“学习型教师”

走进何武全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最显眼的是厚厚的备课本与教学反思本,备课本里满是修改痕迹,反思本中记录着每节课的得失与改进思路。何武全表示,自己一直坚持做一名永不停歇的“学习型教师”。

“早在2000年初,我就觉得语文教学不能只是考试分数的结果导向,还要培养学生的素质。”那个时候,何武全尝试将人文与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他注意到,讲课文时,大部分学生都会顺着老师的讲解思路走,学生小曾却总爱提出不同看法。何武全不仅没有压制小曾的质疑,还鼓励全班同学自由思考、大胆发言,让课堂不再是单向讲授的灌输式教学。高考时,这个班的语文平均分远超预期,小曾更是考出了131分的高分,顺利考入四川大学。

在之后的教学中,何武全延续这种教学理念,还摸索出更鲜活的方法。2005年在九寨沟旅行时,他特意买了一张介绍九寨沟风景的VCD光碟。回到课堂上,他给学生播放阳光下的五色海画面,让大家闭上眼睛体会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自然景观的描绘与人文思想相结合。“以前写作文,学生总注重事物的表象,写出来千篇一律。” 何武全说,当打开了思维、积极联想,每个学生的作文都会有闪光点,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美、表达美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何武全的教学实践也在与时俱进。虽然宣汉中学地处山区,大单元教学推进难度大,但他多次前往重庆巴蜀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中等校,向同行学习,回来后与同事重新梳理教材,鼓励老师们“跳出单篇课文,从单元内不同课文的共性出发设计教学”。不仅如此,何武全还总结形成了“分层突围教学法”。他举例道:“对基础弱的学生,我通过‘每日三问’与基础攻坚题帮他们夯实基础,激发学习动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讲授诗歌、小说,带他们对比《赤壁赋》与《滕王阁序》,感受佳作中的文人情怀。”

在2022届高三最后一学期,学校体育班的语文教学陷入困境。这个班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课堂纪律松散,多位老师望而却步。得知情况后,何武全主动接手。“孩子们思维活跃,只要肯努力,未来不可限量。”他逐一找学生谈心,摸清每个人的知识短板,再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利用课后时间单独辅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高考时,这个班的语文及格人数从不足12人提升到38人,成为宣汉中学的一段佳话。

“把每节课当作公开课准备,只有课堂精彩,学生才能信服教师。”即使教学经验丰富,何武全仍坚持提前一周备好课、做好课件,上课前一天再进行二次打磨,细到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方式、每一幅配图的选择,都反复斟酌。他还始终以敏锐的眼光关注教育前沿,参与的课题《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学科素养的策略研究》获省级教研成果二等奖,主持的《网络环境下师生共建高中语文学科专题网站》获市级成果二等奖。

引路人:专业精益求精,对同事以心换心

作为带领宣汉中学语文教研组获评“达州市十佳优秀教研组”的领头人,何武全深谙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始终相信:“教育不是单打独斗的舞台,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担任年级主任后,他创新实践“三个一”培养理念——坚持每周推门听课、每月成长谈话、每学期举行教学反思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青年教师成长方面,何武全是宣汉中学公认的“引路人”。2016年,青年教师王晓英从其他学校调至宣汉中学,此前一直教初中的她,初次接触高中课堂时总觉得“抓不住重点”,局限于教材知识,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够深入。但何武全发现她亲和力强,主动找她谈心:“晓英,你别害怕‘放不开’,学生喜欢听你说话,这就是你的优势。”

他鼓励王晓英接手更具挑战性的班级教学,还把她纳入备课组的核心小组,参与新高考题型收集、整理。刚开始,王晓英感觉到有压力,何武全又开导她:“教学相长,优秀的学生、对高考题的精准把握能推着你快速成长。”在他的鼓励下,王晓英逐渐找到教学节奏,教学成绩日益突出,2024年成为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年级管理工作中,何武全构建了德育浸润、教研提效与备考精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既有百日誓师、心灵驿站等活动让全体师生放松身心,也有“无预设”集体备课、学生导师制等提升教学质量的硬举措。在他的带领下,年级涌现出多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市县级教学名师,连续四届的年级教学质量在达州市名列前茅。

对团队工作,何武全精益求精地要求,对团队中的同事,他以心换心地关怀。

同事郑老师生病住院,何武全第一时间带着两位年级副主任赶往医院,不仅详细询问病情、送上慰问,得知郑老师随身携带的现金不足时,还毫不犹豫掏出钱垫付医疗费。“那天看到何主任他们赶来,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让我对年级有了家一般的归属感。”事后,郑老师提起这件事,满是感动。

这样关怀同事的暖心举动,在何武全的工作中屡见不鲜。“何主任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更像我们的好大哥,不管是工作难题还是生活困难,他总是给我们提出好建议、给出力所能及的帮助。”同事们一致认为。

而面对荣誉与嘉奖,何武全总是选择谦让。2016年,宣汉县评选优秀教师,学校领导对何武全表示“你辛苦多年,理应推荐你”,他却推辞:“一些班级老师压力更大、付出更多,推荐他们更合适。”之后几年,达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接踵而至,他依旧一次次选择将机会让给同事。“比起个人获奖,看到团队里每个人都能发光,才是最开心的事。”他的淡泊名利,让年级的凝聚力愈发浓厚,激励着教师们担当作为、倾情奉献。

燃灯者: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何老师,我浪费了太多时间,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2022届高考冲刺阶段,学生小唐对何武全后悔地说道。何武全拍着他的肩膀坚定地说:“只要开始行动,就永远不晚。”

这名学生天资聪颖,却一度陷入小说与游戏的世界,不仅抗拒与师长交流,还常逃避早晚自习、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面对这样一名学生,何武全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一次次主动找他促膝长谈,还帮他规划了高考冲刺计划。“你比想象中更强大,别让一时的诱惑耽误了美好的未来。”持续的鼓励与引导让小唐的心态渐渐转变,主动抵制诱惑、上交手机,全力投入复习,高考时成功考入清华大学。他说:“没有何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

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何武全还牵挂着学生的冷暖。一名学生的父亲病逝后,继母对其撒手不管,而老家爷爷奶奶无力照料,他选择孤身一人留在宣汉县。后来,学生家庭出现财产纠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生的学习状态和性格养成。“有我在,你不用怕。”何武全连续召开家庭协调会,奔走民政局、人事局化解矛盾,每周抽时间陪该生吃饭谈心,还多次劝说其生母返回宣汉县照顾孩子,并协调安排其在学校食堂工作,解决母子生计难题。渐渐地,这名学生走出阴霾,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学生小罗父亲年迈残疾、家境贫寒,何武全得知后,便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50元资助小罗,直到他顺利读完高中、升入一所医学院校;学生小雪父亲患病、母亲待业,他不仅在经济上资助,更在精神上鼓励。小雪复读后考上湖南大学。

数十年来,何武全帮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如今,他们大部分已走上工作岗位,时常会给何武全发消息、交流近况,诉说对恩师的感激。何武全认为,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被爱,他们才能学会爱人。

自从担任年级主任起,何武全便把心放在了学校和学生上。每天清晨6点,他已在教学楼前巡视安全等情况,晚上10点后,目送学生安全离校,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早出晚归、两点一线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常年操劳让他患上了糜烂性胃炎与肠息肉,办公室抽屉里装满胃药。即便如此,他仍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无微不至。“听不见学生的读书声,才是真的痛苦。”他豁达地说。

夜雨无声,滋润万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年来,何武全所在的年级先后有60多名学子叩开清华北大的校门,师者如光,照亮了一届届山区学生的成才路。

(《教育导报》记者 王浚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