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2025年四川省“最美教师”| 刘圆:扎根雪域廿三载 兴药育人铸师魂

刘圆

二级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草地资源学院院长。推动创建中药学(彝药)本科专业,首创“草—药—灌”治沙模式,攻克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甘松新品种培育技术,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

从县城中学的一名校医到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刘圆凭着求知热情和坚韧意志走过了坎坷的求学路;从“刘姐”到“刘妈”,她用“一人一策”的细致关爱,为民族医药领域培养人才;从大小凉山到青藏高原,她跋山涉水,倾力推动藏羌彝苗医药事业发展。

从教23年来,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刘圆实实在在地践行着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各族群众中”的誓言,她的足迹和努力如同象征着幸福的格桑花,坚韧且蓬勃地在高原上生长、绽放。

以己为镜

“你们一定能比我做得更好”

“我很早就参加工作了,知识基础比同学们差多了,但还是一边工作、一边自学,通过成人高考拿到了大学文凭,之后又陆续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出国留学。所以不要灰心,我底子这么差都成了大家的老师,你们一定能比我做得更好。”

每年新生入学,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刘圆都会给中药学(彝药)本科专业的学生们讲述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因为家庭原因,刘圆很早就参加工作了,但她内心渴望知识的火苗并没因过早进入社会而熄灭,反而更早地懂得“知识的重要性”。1989年至1992年,刘圆在工作之余,通过函授取得了西南农业大学(后并入西南大学)生物教育专业的专科学历。“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我也越来越觉得凭自己的力量,还能为社会奉献更大的个人价值。”

1994年,刘圆萌生了考研究生的想法。对她而言,英语是她考研路上最大的“拦路虎”。经同事介绍,她只身从忠县坐了十几个小时轮船到重庆,找到四川外语学院(今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教师,请求旁听英语的机会。但老师发现她毫无英语基础,好心劝她在重庆好好玩两天,然后回家。

“我请了一个月的假,是一定要学英语的。”刘圆再三表明自己学英语考研的决心,最终打动了老师。除了四川外语学院的专业英语班,刘圆还去隔壁西南政法大学的公共英语课旁听。经过4个月的奋力追赶,她从一开始不知道老师讲的哪一页哪一行,逐渐跟上了节奏。

1997年,刘圆终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西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硕士研究生。1999年至2002年,刘圆又读完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博士,随后,她成为西南民族大学第一个统招博士,开启了充实的教育生涯。

“同学们,成功考研完成了硕士学历重塑之后,我又给自己定了3个目标:入党、过英语六级、考博士,后来都一一完成了,还当上了大学教师,遇到了可爱的你们。”望着讲台下听得津津有味的学生们,刘圆继续讲道:“所以遇到学习、生活上的任何困难,不要一味抱怨‘自己教育基础差’,人生任何时候决定开始奔跑,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你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流过的汗,都是你人生的财富,都算数。”

“一人一策”

为学生铺平成长道路

2002年秋天,34岁的刘圆站上了讲台,担任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2002级制药工程1、2班的班主任。新生入学军训,刘圆全程陪同。她说:“民族学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如此我才能更快、更好地走近学生。”那时,她的女儿才7个月大,为了哺乳,她每天要在军训场、学生寝室和家庭往返10多次。

第一次当老师和班主任,新生报到、助学贷款等一系列琐碎繁杂的事情,让刘圆一时间不知如何入手。“但我相信只要认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总会越来越好。”她向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学习,关心呵护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交不起学费,她先垫付;生病了第一时间联系不到家长,她交费、签字、陪护;遇到情感挫折,她当宣泄情绪的“树洞”……刘圆还常常邀请学生到家做客。

一名本科生没钱付学费,当时每月工资只有2000元的刘圆,二话不说就垫付了2000元学费。“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金钱阻挡学生的求学路!”刘圆说。

除了担任班主任,刘圆还承担着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民族药物学概论的本科课程授课。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植物,刘圆打破常规,率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成都植物园等实践环境中去认识植物、辨别植物。她还一次性组织近200名学生,前往峨眉山考察植物生长习性。

因为自己走过崎岖的求学路,刘圆总想着为学生把成长的路铺得更平。因此,她从大一开始就格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成长方向,为学生制定了“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适合考研的,她一对一帮助学生分析报考院校、导师、研究方向,还帮助学生制定英语、政治复习策略,推荐专业书目,解析历年考试真题;想要就业的,她则积极联络相关企业,给学生传授面试技巧、规划职业成长。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刘姐”。

2014年,“刘姐”升级成“刘妈”。在她的推动下,西南民大首届中药学(彝药)专业开始招生,彝药班学生来自四川省大小凉山、贵州毕节、云南楚雄等地区,基础薄弱。刘圆沿用“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大一开始进课题组的“博士教师+硕士+本科生”的团队培养模式。

至今,彝药班已经连续招生12届,培养了近300名彝族学生。每位新生入学时,所有环节都有一对一的高年级彝药班同学结对指导。已经毕业的彝药班学生平均读研率49.39%,已有7名学生考上博士;当年就业率、用人单位好评率100%。

“许多学生毕业后返回大小凉山、贵州毕节的大山深处,在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欠发达县托底性帮扶等国家战略中贡献力量。”刘圆一边说,一边如珍宝般轻轻擦拭着历届学生的毕业照。

跋山涉水

“就是我的另一处‘战场’”

雪地里车打滑冲进沟里、山上牦牛直冲过来、下山路滑一路连滚带爬……这一幕幕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刘圆及其团队师生们在青藏高原开展科研工作的日常。

“这么危险,为什么要去做?坚持了20多年?”面对疑惑,刘圆语气坚定:“这是我的工作呀,就像军人要上战场,作为西南民大的科研工作者,填补民族医药事业空白、服务民族地区,就是我的另一处‘战场’。”

2002年,正在深入思考科研方向的刘圆,遇到了来自凉山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医药)传承人郝应芬。她颤抖着握住刘圆的手说:“彝医药不能断在我们手里。”这句沉甸甸的嘱托,让刘圆踏上了抢救国家非遗彝医药的征程。

3年内,刘圆走遍了彝族聚居区20余县,拜访了36位彝医药专家,带领团队将彝医药经验与智慧凝练为《彝医基础理论》《彝药植物学》《彝药方剂学》等系列教材,并推动了2014年全国首个中药学(彝药)本科专业的创建,将彝族医药“火塘边的口传心授”升格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为彝族教育树立起一块里程碑。

同时,面对“中国民族药学无相关本科教材”的空白,刘圆专赴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研究我国民族医学专用药材。她奔走于26个民族地区县(市)开展调研,采集2000余份民族医临床专用药材样品开展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2007年,她著成全国首部《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自建课程,于2023年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填补了全国民族医药领域高等教育空白。

2002年至今,刘圆的行程跨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10省(区),累计行程超100万公里,年均野外工作200天。每年5—9月,高原地区冰雪消融,植物进入生长季,刘圆就要带着团队进入青藏基地野外科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高原的雨季,路上泥石流、塌方频发,但每一次考察,刘圆都全程参与。

一路奔波、一路收获。面对沙化草场,刘圆通过反复试验,创新“草—药—灌”生态治沙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推广;在她的带领下,西南民族大学青藏基地(阿坝州红原县)成功实现了40种藏药材野生驯化;攻克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甘松新品种培育技术,选育了2个省级农业新品种,破解甘松的全产业链源头瓶颈问题;建立重楼等种植技术行业规范及全产业链模式,惠及10县23乡的药农。

基于这些贡献,刘圆2次获评科技部“服务三区”典型人物,她所带领的“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民族医药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100个科技扶贫典型案例。

“这些都是我该做的,身为西南民族大学的一名老师,就应该为民族地区服务,应该发挥我的专长,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刘圆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23年来她一直在践行的事。

(《教育导报》记者 钟兴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