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2025年四川省“最美教师”|缪礼红:以师者匠心 育医者仁心

缪礼红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副院长,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主持《急救护理》立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8月26-30日,在苏州举办的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康复治疗与护理赛道(高职组)赛场上,来自全国170支职业院校代表队同台竞技,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副院长缪礼红带队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斩获金奖,打破了四川省在该赛事护理技能领域长达10余年国赛无金牌的沉寂。

为了这个成绩,刚刚过去的暑假,缪礼红一直和同事一起悉心指导学生备赛,几乎没有休息。这样忙碌的“假期”对她来说,已是平常。

载誉而归,面对鲜花和掌声,缪礼红告诫同学们,切不可骄傲放松。返蓉第二天,她就带着同学们投入了另一场即将举办的技能竞赛的备赛中。

20年前,一直怀揣教师梦的缪礼红从临床一线转向三尺讲台,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传递给更多人。如今,作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缪礼红仍然扎根在教学一线。同事们称她为“永动机”,她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学生们亲切地唤她“好师傅”,在她身上,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的医学知识,更悟到了医者所该有的仁爱之心。

育心:将救死扶伤写入专业课基因

作为一名在临床实践中历练过的教师,缪礼红认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不仅要练就过硬的医学技能,更要涵养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为此,她带领团队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起初,不少老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认识误区,不理解专业课为什么要讲思政,又该如何讲思政。“专业技能是能练出来的,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需要持续涵养。” 缪礼红常常这样对年轻教师讲。她始终认为,这不光是思政课老师的事,更是每一位专业课老师的责任,要通过课程思政,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价值的整体塑造。

“其实我们这个专业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这些都是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经过不断钻研和打磨,缪礼红团队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三阶四维五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缪礼红主持的《急救护理》成功立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她带领的团队也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团队。她和团队参与的“递进式、三聚力”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职教领域思政育人的标杆。

 家国情怀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新冠疫情暴发后,缪礼红的学生、参加工作不到半年的唐鑫元,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成为成都市公立医院首批赴鄂医疗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在出席成都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及防汛救灾表彰大会后,唐鑫元特地重返母校致谢:“缪老师,您课上说‘用专业守护生命’这句话在方舱医院的每个深夜都灼灼发亮!”​

近年来,缪礼红受邀为省内外兄弟院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与实践培训50 余场,辐射全国院校60余所,培训教师超 4000人。在每一次培训中,她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课程思政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要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与目标,在专业领域挖掘思政元素,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匠心:将临床难题转化为教学课题

随着中国老龄化加速,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日益凸显。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缪礼红以职教人的前瞻视野,率先将目光投向了养老护理人才培养领域。

为了提高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缪礼红积极参与推动学院与四川省养老服务业协会共建“失智症照护研发中心”。她带领团队教师深入调研,了解失智症照护的现状和需求,联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等7家机构,将临床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教学课题。​

“临床中的难题就是我们教学的课题,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这些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缪礼红解释道。在研发中心,老师们和临床专家一起探讨病例、研究照护方案,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学到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缪礼红还带领团队教师出版了《正常老年人照护》《老年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临终关怀》3部教材,并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这是国内高职院校首套成体系的老年护理教学资源,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教材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大量的临床案例和操作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缪礼红带领团队努力建成了集“居家护理—疾病照护—康复训练—安宁疗护”四大功能区于一体的校内老年护理实训中心。如今,该实训中心已成为“四川省老年护理培训基地”。​

为了破解护理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痼疾,缪礼红推动构建了“1.5+1.5医校共育”模式,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近年来,团队培养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 90%以上。三六三医院护理部主任方贵蓉感慨道:“缪老师的学生不仅技能操作规范,更难得的是会主动为无人探望的老人读报、梳头——这种专业与仁心的融合,正是当下护理专业人才最珍贵的品质。”​

在教学方法上,缪礼红更是不断创新,力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院前急救是护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场景特殊、情况紧急,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训练。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缪礼红带领团队拍摄了24个实景操作微视频。这些微视频真实还原了各种院前急救场景,从事故现场的评估到具体的急救操作,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反复学习和模仿,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不仅如此,缪礼红还带领团队改进完善了灾难救护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该系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还原车祸、地震等复杂情境,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灾难发生时的紧张氛围,并进行相应的救护训练。为了让学生体会“黄金四分钟”的紧迫性,缪礼红还特意设计了“生命计时沙漏”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从而提高急救的效率。

这套创新的教学体系不仅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缪礼红凭借该体系荣获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此外,她还带领团队教师设计完善的新生儿窒息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斩获四川省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

仁心: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 始终严谨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这句箴言,被缪礼红深深镌刻在自己的育人基因中。在学生们的眼中,缪礼红不仅是一位严谨认真的老师,更是一位严慈相济的守护者。​

每年护理技能大赛备赛期间,缪礼红几乎每天都和学生们坚守在实训室里。她不仅要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还要关注她们的心理状态。藏族学生昌旺特在静脉穿刺考核中屡屡失误,这让她备受打击,躲在楼道里痛哭不已。缪礼红发现后,耐心细致地给她讲解操作每一步细节,握住她紧张而颤抖的手,反复训练进针角度。为了让昌旺特更准确地掌握技巧,她还特意用红笔在仿真模型手臂上标记出关键点位,让她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在缪礼红的悉心指导和不懈鼓励下,昌旺特逐渐找回信心,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在四川省护理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如今,昌旺特已成为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一名优秀的护士。她告诉记者,这段比赛经历对自己后来的工作起到很大帮助。除了比赛成绩对就业的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训练和比赛过程让她的专业技能以及抗压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现在,她也经常代表医院参加专业相关比赛,取得了不少好成绩。“每次备赛时,我就会回想到学生时期那段比赛经历,瞬间感觉充满了动力。”

大三学生饶云涛是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康复治疗与护理赛道的参赛学生。在他眼中,缪礼红对学生严谨负责,十分注重细节。他以这次技能大赛举例,比赛采用操作展示辅以PPT汇报讲解的形式进行。出于公平公正,比赛要求各参赛队在比赛过程中不可泄露地域和身份信息。当团队把精心制作的PPT 发给缪礼红审阅时,她的目光在某页布满获奖证书的幻灯片上停留了许久。虽然他们已经给证书上的姓名做了打码处理,缪礼红却指着证书提醒,通过证书上的标志能清晰追溯到所属机构,评委就能猜到学生的来历,有可能被认为是信息泄露。在她的指导下,团队连夜修改 PPT,对相关信息逐一做了模糊处理。“后来在比赛时,我们注意到评委果然对那页 PPT 格外关注。”饶云涛感慨道。这段比赛经历也让饶云涛懂得,所谓的精益求精,正是在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淬炼出的严谨。

20年来,缪礼红教授过3000余名学子,其中30余人在国家级及省级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奖,70%学生毕业后扎根西部基层医疗一线。她用专业与仁爱,诠释着新时代职教人的责任与担当。

(《教育导报》记者 何元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