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录取成为“准大学生”起,同学们就可以积极规划未来的大学学习,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准备。
一、了解专业,打牢根基
首先,要梳理自己就读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培养大纲及就业方向。“准大学生”可在正式学习专业课程前,通过网络搜索、请教学长学姐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
同时,这段时间也是自我认知的良好契机。可以借助霍兰德兴趣测评、MBTI性格测试等工具,结合个人过往经历和相关事件,验证测评结果与自身情况的一致性。若经了解,所学专业与自身匹配度较高、兴趣浓厚,可踏实学习该专业;若匹配度较低,则可以思考转专业,并为转专业做打算。
一般而言,通过高考普通类被录取的考生,有一次或多次转专业机会,部分高校还可以转出无限制、可跨校区转专业、可跨科类转专业等,但在转入时需受到转入专业(学院)人数上限的限制和通过专业能力的考核。如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规定,申请转入的学生原则上为大一和大二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必修课学分绩点须达到3.00且无不及格必修课,金融大类专业原则上接收高考选考物理科目的考生,如未选考物理科目的考生申请该专业,其转专业数学考试成绩需达到80分以上,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还须通过经济学院组织的包含学业成绩、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的综合成绩考核,方能录取。
因此,即便有转专业的打算,同学们也需要先扎实学好当前专业的课程,为转专业所需的成绩门槛、知识储备打下坚实根基。
二、找准榜样,借鉴经验
许多大学在新生入学前后,会安排学长学姐担任班助、班导,提前协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是“准大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和学习榜样。通过与他们交流,可了解适应大学的方法、发展路径以及大一、大二的学习生活安排等。
在了解信息后,需总结适合自身的内容,并加以实践提升,例如英语四六级的报考时间与准备方法、计算机办公技能的应用,以及是否需要提前阅读相关文献书籍以提升科研能力等。
三、感知社会,明晰方向
大学阶段是接触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尽早感知社会有助于明确成长方向。“准大学生”可通过短期社会实践,如到社区、机构、中小微企业参观体验,了解真实工作场景和行业运作模式;也可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提升沟通表达与合作协调能力。
提前接触社会可避免对职业的片面想象,帮助发现自身差距与不足,明确大学学习生活的方向,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探索工作世界、个人兴趣、技能与价值观,锚定未来发展目标。因此,建议准大学生提前规划,主动适应大学生活,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为大学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来源: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
编辑:黄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