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2025年四川省“最美教师”:西南民族大学 刘圆

【人物简介】

刘圆,二级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草地资源学院院长。创建中药学(彝药)本科专业,首创“草-药-灌”治沙模式,攻克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甘松新品种培育技术,自建教材和课程《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

刘圆

23载秉烛践初心,雪域高原写忠诚。刘圆创新“一人一策”共情培育模式,助力学子圆梦;矢志推动藏羌彝苗医药事业发展,填补全国民族医药领域高等教育空白;百万公里科技服务不停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些都是我该做的,身为西南民族大学的一名老师,就应该为民族地区服务,就应该发挥我的专长,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刘圆说。

爱生如子,育栋梁启新篇

2002年夏,刘圆从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担任西南民族大学2002级制药工程1、2班的班主任,也是西南民族大学首位博士兼职班主任。她自建“学生成长档案”,对63名本科生实施“一人一策”共情培育方案,并为每一届考研学生精确标注“报考院校、导师姓名、研究方向+英语政治复习策略+专业书目版本号+历年考试真题”等。

2014年9月,西南民族大学首届中药学(彝药)专业开始招生,学生多是彝族孩子。她构建大一开始进课题组的“博士教师+硕士+本科生”团队培养模式。在大一确认是否考研,大三确认匹配的报考学校、导师推荐、推免硕士、大四调剂等环节,刘圆都会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所带硕士研究生均实现毕业当年全部优质就业。

学生毕业后,刘圆仍然保持关注,她的“毕业十年跟踪计划”从未停歇:为创业学生对接资源,为考博学生逐字修改研究计划……

刘圆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刘妈”。“刘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学费、提供生活补助,用慈母之心温暖了无数学子。当学生孟庆艳从国外发来最新研究论文,当学生李莹获四川省师德楷模荣誉,当彝药班学生返回家乡传来工作进步的消息……刘圆总会凝视办公室墙上的地图——那里钉满学生寄来的明信片,从塔里木盆地到红河峡谷,从雪域高原到金沙江畔,无数星光正照亮民族医药的传承之路。

刘圆(左五)带团队在阿坝州茂县进行羌药资源普查

科技服务,填补民族医药空白

从教以来,刘圆躬耕于民族医药事业的沃土,创建了全国首个中药学(彝药)本科专业。

面对“中国民族药学无相关本科教材”的学科体系空白,刘圆赴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专门研究我国民族医学专用药材。她深入民族地区调研,采集2000余份民族医学临床专用药材样品开展系统研究,2007年著成《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填补了全国民族医药领域高等教育空白。

2002年至今,刘圆的行程跨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10个省区,累计行程超100万公里,年均野外工作200天,多次经历险情,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调研地大多是路途艰险的青藏高原等地,只能乘坐汽车往返,刘圆习惯坐在副驾驶上:“只要有学生,我一定要坐副驾,就是要和司机一起做好行驶安全保障。”

23年如一日,跋涉百万公里,刘圆首创高原“草-药-灌”治沙模式并在青藏高原地区推广;攻克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甘松新品种培育技术,破解甘松的全产业链源头瓶颈问题,建立重楼等种植技术行业规范及全产业链模式,惠及10县23乡药农。她获评科技部“服务三区”典型人物2次,所带领的团队“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民族医药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100个科技扶贫典型案例。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