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敬一丹携“十年五部曲”走进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一场读书分享会,更是传媒人的“专业实践课”

11月6日,2025第三届成都国际文学周的活动之一“时光的讲述者”敬一丹十年五部曲读书分享会,在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崇州校区温情铺开。

深耕媒体行业数十载的敬一丹老师携其“十年五部曲”走进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她从文字刻画的时代印记,到职业生涯里的行业变迁,再到对青年成长与文化传承的恳切建言,真诚地讲述与分享。在书籍创作与出版的分享中,敬一丹老师将两段特殊的文字记忆娓娓道来。76级播音班同学共同执笔的书籍《我末代工农兵学员》,并非简单的校园回忆录,而是以集体视角还原了一个时代的校园风貌,成为记录时代的珍贵注脚。而由家庭1700封家书汇编而成的《那年那信》,则是连接亲情与岁月的纽带——这些跨越时光的书信,既饱含着家人间的细腻情感,更浓缩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缩影,对她的家庭而言,这不仅是一份情感遗产,更是读懂彼此、回望时代的重要窗口。

谈及职业生涯,敬一丹老师的《我遇到你》这本书承载了她对电视行业的深厚情怀,那些在镜头前、演播室里的日夜,沉淀为她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即便退休后,她也未曾停下探索的脚步,转而与新媒体携手,在《节气长城》节目中,她亲身感受新语态与新传播模式的活力,用更贴近当下的方式,继续传递有价值的内容。而在文学感悟方面,她特别提及成都这座城市的“文气”——文学从未远离生活,反而在民间的细微之处静静生长。她还以《床前明月光》为例,分享了对生命的思索,呼吁大家为至亲留下文字,让情感与记忆在笔墨间得以永恒。

问答交流环节,敬一丹老师针对师生们关注的问题给出了恳切建议。面对“高质量表达”的疑问,她提醒青年学生:在信息繁杂的当下,切勿沉迷浅层信息,应沉下心打磨内容质量,既用有深度的思考筑牢表达的内核,也用新颖的形式搭建传播的桥梁,让表达既有分量,又能打动人心。谈及“非遗纪录片拍摄”,她强调“尊重”是核心——拍摄者应放下“观察者”的姿态,与被记录者建立真实的交流,融入他们的生活,而非干扰其日常,唯有如此,才能拍出真正承载文化温度的作品。此外,她还特别叮嘱媒体从业者,需练就扎实的文字功底,因为文字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能直观体现一个人的思维深度与认知高度。

分享会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无论是文字创作还是职业坚守,这堂特殊的“专业实践课”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为自己的专业学习点亮了前行的方向。

来源: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