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中心校 “真龙柚习作课”的教育实践

初冬的合江,寒意未浓,风物宜人。长江与赤水河滋养的沃土上,万亩真龙柚林硕果满枝,清甜香气浸润着街巷村落,更悄然漫进合江县先市镇中心校的教室。这缕刻在合江人记忆里的芬芳,此刻化身为独特的教育载体,叩开了孩子们感知家乡、表达真情的新窗,演绎着一堂别开生面的乡土习作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急着写作文,先来认识一位‘熟悉的新朋友’——它来自家乡的田间,藏着合江的味道。”语文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的目光便齐刷刷聚焦在课桌中央。一颗颗饱满圆润的真龙柚静静伫立,金黄果皮泛着自然光泽,细密油胞仿佛藏着家乡的秘密,等候着孩子们用感官探索、用心灵对话。这堂以“真龙柚”为主角的习作课,在满是期待的氛围中拉开序幕。

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这里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探索乐园。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调动所有感官,与这颗熟悉却未曾深究的果实深度互动。他们小心翼翼捧起柚子,用眼睛细细端详:有的对比大小,有的观察果皮上的细微斑点与光泽过渡,有的勾勒轮廓,念叨着“像小皮球,又像胖娃娃”。随后,孩子们伸出小手触摸微凉细腻的表皮,指尖传来的粗糙质感与油胞凸起,让他们频频发出惊叹。更令人沉醉的是那独特香气——孩子们将柚子凑近鼻尖深吸,清冽中带着甘甜的芬芳充盈鼻腔,有孩子闭眼回味:“像春天的花香,又像奶奶晒的橘子干味道。”

课堂最生动的瞬间,定格在剥开柚子的那一刻。随着“嗤啦”一声轻响,小刀划破果皮,洁白海绵层包裹的饱满柚瓣展露真容,清甜雾气伴着柚香喷薄而出,迅速弥漫整个教室。果香与孩子们的欢呼声交织,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一张张兴奋的小脸上。孩子们小心拆解柚瓣,晶莹果肉饱满多汁,迫不及待送入口中。“哇,好甜!一点都不酸!”“这就是合江真龙柚的味道!”清脆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份从味蕾直达心田的鲜甜体验,成为最鲜活真实的写作素材,让家乡印记深深扎根。

课堂上,不同性格的孩子都找到了专属表达节奏。活泼的孩子围坐分享观察发现,交流品尝感受,在协作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沉静的孩子凝神构思,将所见、所触、所闻、所感梳理成文,让鲜活感知顺着笔尖流淌。“我以前觉得柚子就是用来吃的,今天才发现,它金黄的外衣上布满小毛孔,像在呼吸合江的新鲜空气。”“爸爸说,合江的土壤和气候才养得出这么甜的柚子,原来它和我们一样,是这片土地养大的孩子。”一篇篇充满童真灵气的文字,无华丽辞藻,却因真挚情感格外动人。

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与满含真情的作文,校长深有感触:“教育绝不能脱离生活与实践。”学校开展“柚子习作课”,初衷就是打破教室围墙,让“生活即教育,乡土即课堂”的理念落地生根。在合江,真龙柚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承载地域文化与乡愁记忆的符号。将乡土风物引入课堂,就是要让孩子们明白,教育不是遥远的知识灌输,而是源于生活、贴近自然的生动体验。对孩子们而言,真龙柚不再是单纯的水果,而是一本可看、可触、可闻、可品的“立体教材”,是了解家乡、认同乡土的重要纽带。

校长表示,这堂课的意义远不止完成一篇作文。它是深刻的乡土认同教育,让孩子们在探究中重新认识家乡风物,“我是合江人”的自豪感随柚香沁入心脾;它破解了写作教学“无米之炊”的难题,以乡土素材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实现“我手写我心”的自然流露;更重要的是,它是全人教育的生动实践——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会专注,在分享中懂得协作,在品尝中感悟自然馈赠,这些核心素养的培育,远比单纯知识传授更为珍贵。

柚香终会散去,课堂热烈也会归于平静,但这堂课播下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当写作灵感从乡土萌发,当乡愁滋味在舌尖绽放,当乡土认同在心灵扎根,教育便完成了最美好的闭环。这颗以乡土文化为养分、以生活实践为阳光的种子,不仅滋养着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更培育着他们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来源:合江县先市镇中心小学校  曹小峰供稿